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蔷薇花开的博客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那时元宵  

2015-03-05 09:48:14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看到本地论坛东太湖有人在发帖问:请大家来八一八,吴江人元宵节(正月半)有什么习俗?一众网友的回帖都是:吃汤圆,看晚会,甚至有网友回帖:现在连过年都没有年味了,还过什么元宵。

的确,现在过年的气氛淡了,年也变得短了。在我们小的时候,年是从腊月里开始,一直到正月半结束,足足要过上一个来月的。如果说腊月里一天天的是在酝酿过年的气氛,那么元宵节就是新年里最后的余味,是最后的狂欢。

那时候的生活节奏缓慢,没到正月半,照规矩还算新年里,一应五行八作还在过年的节奏里,干活都是有一搭没一搭地。亲戚多的人家,做客人排着队地来,只要没到正月半,请客就不算失礼。小孩子也都要过了正月半才开学。于是这正月半就像是一个分界线,过了这个节点,再要享受这样吃喝玩乐只吃不动的日子就要等待来年,于是大家都很珍惜这个美好的日子。

元宵节这天,家家户户要在一起吃顿团圆饭,和年夜饭不同的是,这一顿饭的主食是元宵,也叫汤圆。汤圆分有馅儿和没馅儿两种,有馅儿的又分甜馅儿和咸馅儿。甜馅儿是黑洋酥、豆沙或者黄豆酥,咸馅儿是猪肉,又细分为荠菜猪肉、白菜猪肉、纯猪肉。那时候做什么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,一家人齐心协力磨水磨粉,做汤圆,下汤圆,其乐融融。也有的人家图省力,就把粉团揪成小剂子,搓圆了下在糖水里,加糖桂花,取的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寓意,也很好吃。

记得小时候在冯家湾的元宵节,小孩子还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——“烧田角落乡下虽无花灯可看,但却有烧田角落的风俗,以此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田地丰收。

每到那一天,孩子们必是盼望着太阳早早落山,好不容易盼到天色黑尽,小孩子们从自家的稻草垛上扯了一把把的稻柴,来到自家的田头,把稻柴点燃了,飞快地倒提着在田埂上绕着圈子飞奔。一路跑还一路嘴里念叨:烧烧田角落,今年收成三石六,别人家的田里都是稗草,我们家的田里都是秧稻。

其实用火把来烧一烧田地,也可以算是给土地进行一番消毒,为开春播种打下好的基础,对于秋天的丰收的确有一定的科学依据。于是正月半烧田角落的风俗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。

  那一天,是乡下孩子的狂欢节。远远望去,只见平时空旷寂静的田野里,到处是亮闪闪的火光和喧嚣的人声。孩子们疯狂地在田埂上持着稻柴飞奔,就如手持着一个个火炬,无数的孩子填满了空旷浩渺的一大片田野,火光蔚为壮观地映红了半个天空。大人们都远远地站在田埂上看,狗叫声、孩子们的叫嚣声、大人们的哄笑声,把个寂静的乡村吵闹得沸腾了起来。

 那一晚的月色总是特别地好,比起八月十五,正月十五的月色更添一份清冷的皎洁,让人望之更觉内心一片澄明,只觉一颗心都被这清冷的月色洗涤过了一样,变得清澈而爽朗。

月缺了会圆,日子一年过去又是一年,岁岁年年的日子其实看起来都是差不多的。只是我们的冯家湾已经拆迁,农民成了城里人,现在的孩子哪里还知道,那时候的元宵节曾经有过这样狂欢的节目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68)| 评论(1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